《周·知》| 欧洲的乌克兰战略“悄然生变” 慕安会蕴含其战略转向四大看点
编者按:2·14情人节这天,慕尼黑重镇格外忙碌,全球众多政要和专家参加年度最重要的安全论坛之一——慕尼黑安全会议。此次会议恰逢欧洲在应对当前多重挑战的重要时刻,尤其在特朗普2.0背景下,欧洲战略方向正悄然变化;中方高规格代表团将亮相慕安会,备受各方关注;本周,欧委会发布了2025年工作计划,涵盖绿色转型、数字化进程等多个领域;欧委会还提出欧盟预算草案,提议成员国增资支持应对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下周在安特卫普,欧委会将召集300多个商业领袖,宣介其经济振兴计划;与此同时,欧洲舆论也关注中国春节期间的消费及文化等重要数据,包括《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突破100亿的电影,振奋人心;德国大选前,13日下午,慕尼黑车辆冲撞人群事件预计再度冲击德国移民政策;ECFR民调表明,大多欧洲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必要的伙伴”。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订阅请致信info@ccceu.eu,祝周末愉快!
周知·重点聚焦
2月14日-16日,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召开,预计约6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位部长以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将出席。外媒报道,今年会议或许预示乌克兰未来走向。当前,欧洲乌克兰战略正悄然转变,逐渐调整为配合美国日益变化的立场——从最初承诺坚定支持乌克兰,转向推动乌克兰参与谈判。
《政客》认为,欧方这一立场转变将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得到“最明确体现”。与此同时,此次会议也将展现欧洲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单纯支持乌克兰转变为争取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正如前北约助理秘书长卡米耶·格兰德所说,“欧洲如何定位自己……成为谈判桌上的一员,而不是菜单上的一员”,这已成为当前讨论的核心。
慕尼黑安全会议(MSC)是全球最重要安全政策论坛之一,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军事领导人和专家。今年会议在跨大西洋关系紧张、乌克兰危机持续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剧变背景下举行,对欧洲来说,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呈现以下几大重要看点:
第一、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欧洲能否继续依赖美国?
《政客》报道,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尤其是其对北约国防开支的强硬要求(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5%),让欧洲国家感到不安。欧洲担心美国可能减少对欧洲安全的承诺,甚至成为“不可靠的盟友”。
欧洲国家希望通过会议了解美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方向,尤其是会否在北约框架内继续支持欧洲安全。同时,欧洲也在思考如何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推动防务自主化。
在本次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和国务卿鲁比奥的表态将成为焦点,欧洲预计将密切关注美国是否会在北约和乌克兰问题上展现出更多合作意愿。
第二、乌克兰战争的未来:欧洲如何主导和平进程?
乌克兰危机已延宕三年,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或因特朗普政府政策调整急剧减弱。欧洲希望在未来和平谈判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法国总统马克龙坚称只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才能代表乌克兰进行谈判,并警告说,“投降式的和平”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人来说都是坏消息”。 德国总理朔尔茨则表示,乌克兰和欧洲“必须参与”任何和平谈判。
最新消息显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出席本次会议,将于当地时间14日与美国副总统万斯举行会面,泽连斯基与欧方的会晤也是焦点之一,目前各方对欧洲如何在和平进程中发挥更主动的角色非常关注。
第三、欧洲防务自主:如何应对美国的“脱钩”风险?
特朗普政府对北约的批评及对欧洲防务开支的不满,预计将促使欧洲加速推进防务自主化进程。德国等正考虑增加国防预算,并推动欧盟内部防务合作。欧洲希望通过加强自身防务“战略自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然而,欧洲在防务能力上的“短板”也显而易见,建立防务一体化的效果不彰,建立真正独立的欧洲防务体系则需巨额投入和长期努力。
新一届欧委会在增强欧洲防务上有很多新动向,包括设立专门的防务委员,提议加强防务预算等。然而,欧洲如何在北约框架外建立更独立的安全体系,如何推进防务自主化方面的共识不仅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看点,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第四、国际法与地缘政治:欧洲如何应对特朗普的“强权政治”?
特朗普政府对国际法的“漠视”,尤其是其对格陵兰岛的领土要求,引发欧洲不少国家强烈反应。有分析认为,欧洲希望通过会议重申对国际法的支持,并呼吁美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德国总理朔尔茨等领导人已明确表示,边界完整是国际法的核心原则。然而,关键问题是,欧洲能否团结一致抵制特朗普政府的“强权政治”倾向?国际法未来将如何影响欧洲的安全格局?近期以来,欧盟机构方面在“格陵兰岛”相关问题一味缄默,态度令人玩味。
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不仅是观察跨大西洋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窗口,也是欧洲重新定义自身在全球安全格局中角色的关键时刻。观察人士分析认为,跨大西洋关系的重塑不可避免。即使特朗普不执政,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也不会改变。欧洲需要适应这一新现实,即在维护与美国关系的同时,需要建立更加平衡、自主的外交安全政策。 欧洲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特朗普可能带来的政策转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迫使欧洲直面自身的安全困境,推动其加快战略自主的步伐。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决不仅关乎欧洲的安全,更将决定欧洲能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力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欧洲的选择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世界格局。
周知·热点速览
王毅将访问英国爱尔兰并出席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主持联合国安理会高级别会议、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
2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应英国外交大臣拉米、爱尔兰副总理兼外交贸易部长哈里斯、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将于2月12日至17日访问英国并同英方举行第十次中英战略对话,访问爱尔兰,赴德国出席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在“中国专场”发表演讲,结合会议主题就重大国际问题介绍中方立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2月轮值主席国,将于2月18日举办以“践行多边主义,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为主题的安理会高级别会议,王毅外长将赴纽约主持安理会会议。应二十国集团主席国南非外长拉莫拉邀请,王毅外长将于2月20日至21日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外长会。
慕安会发布报告:相比G7,中国、印度、南非、巴西民众对“多极化世界”更乐观
环球时报报道,2月10日,慕安会主办方发布《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主题为“多极化”。报告认为,“世界是否已经多极化,或者是否会实现多极化,尚存争议”,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报告聚焦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巴西以及南非8个国家和组织,剖析了国际秩序多极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报告称:“对于全球众多政治家和民众而言,一个更为多极化的世界蕴含着重大希望。”
欧委会发布2025年度工作计划
欧委会发布了其2025年工作计划,概述今年的优先任务和政策方向,计划涵盖了从绿色转型到数字化进程、社会公平到全球外交等多个重要领域,旨在推动欧盟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并进一步加强欧盟的全球领导力。
冯德莱恩下周向300多位行业领袖推介欧盟经济振兴计划
据《政客》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2月26日在安特卫普向300多位行业领袖详细介绍其振兴欧盟经济的计划。此次活动是冯德莱恩推动《清洁工业协议》(Clean Industrial Deal)的重要一步,该协议旨在确保欧盟工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与美国和中国的竞争力。冯德莱恩将在正式发布该协议后发表讲话,并与企业高管们举行多场背靠背会议,重点解决企业对欧盟法规重叠、混乱以及高能源价格削弱商业模式的担忧。此次活动被视为冯德莱恩争取企业界支持、推动欧盟工业绿色转型和竞争力的关键机会。欧盟中国商会将密切跟进相关动向。
欧委会在新欧盟预算草案中呼吁成员国增资
《欧盟动态》12日报道,欧委会在本周退出的欧盟2028年-2034年的欧盟预算草案中呼吁成员国加大资金支持,以应对包括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和绿色转型等挑战。欧委会提议增加“欧盟复苏与韧性基金”(RRF)和“公正过渡基金”的预算,但部分成员国担忧这会加重财政负担。预计欧盟机构将于7月就预算进行谈判。
慕尼黑车辆冲撞人群事件造成至少28人受伤
新华社援引德国媒体13日报道,当天上午发生在德国慕尼黑城区的车辆冲撞人群事件已造成包括儿童在内的至少28人受伤。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将严惩袭击者。
据报道,事发时,现场正进行罢工活动。当地消防部门通报说,袭击者先是驾车跟随人群,随后冲向人群。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马库斯·泽德说,袭击者是一名24岁的阿富汗人,曾申请庇护但被拒绝。该州内政部长约阿希姆·赫尔曼表示,袭击者已被捕,此人先前有涉毒和商店盗窃行为。
新纪录!哪吒2票房超过100亿
新华社2月13日报道,据网络平台数据(灯塔专业版),《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100亿的电影,跻身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前3,全球影史票房榜第17。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欧洲:在多重挑战下将聚焦经济和防务两大议题》
作者:冯仲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世界知识》
近年来,欧洲内外部变化相互激荡、叠加碰撞,其经济、社会、安全、外交均面临严重挑战。2024年,受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的持续影响,以及美国大选的冲击,欧洲内政外交陷入更大困境。同时,2024年也是欧洲议会选举和欧盟委员会等机构换届之年。面对日益增多的挑战,欧盟新一届领导人在已经开启的五年任期内,能否提升欧洲经济竞争力和加强防务建设将成为其战略重点。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跨大西洋的暮光:欧洲民意与特朗普的影响》
作者:Jana Puglierin,Arturo Varvelli,Pawel Zerka
来源: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的民调揭示,自去年11月初以来,欧洲人对跨大西洋关系的看法出现浓烈的忧虑情绪。受访者更倾向于将美国视为“必要的伙伴”,而非“盟友”。然而,欧洲内部在俄乌问题和中国问题上的分歧,为特朗普制造裂痕提供了机会。为了抵制特朗普可能的分裂行动,欧洲领导人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包括“欧洲乐观主义者”和更为谨慎的群体在内的广泛联盟,甚至有可能为跨大西洋关系开辟新的曙光。关于中国,欧洲是否应该在中国问题上与美国总统站在一起,以此来安抚特朗普?还是应该把中国视为新的合作伙伴,在跨大西洋关系逐渐衰退之际寻求新的出路?ECFR民调结果表明,这两种选择在欧洲并不会获得广泛支持。虽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必要的伙伴”,而非盟友、竞争对手或敌人,但各地区之间的看法差异较大。南欧国家的人对中国的态度最为积极(可能与他们所看到的经济利益有关),而北欧国家则较为谨慎(这可能源于德国和丹麦等国在与中国的互依关系中汲取的教训)。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