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商会新闻

《周·知》 | 欧盟推出欧版五年发展纲要——《竞争力指南》出炉

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发布时间:2025-02-07
分享        

编者按:蛇年大吉!本周,中国春节、DeepSeek在欧洲舆论关注度持续攀升,中国民乐在欧洲心脏“布鲁塞尔”唱响。病后“回归”的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周三主持发布了欧盟版的“五年发展纲要”《竞争力指南》,被认为是欧版“拯救经济”的计划,凸显欧方希望刺激萎靡经济和改变创新转换不足的雄心,涉数字、绿色和商业环境等多领域;在欧洲汽车行业面临裁员和破产潮的当下,欧委会召开了高级别的欧盟汽车行业战略对话。宏观数据上,欧盟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欧盟增长0.8%;周五,欧委会表示批准法国提供4800万欧元支持远景动力在法杜埃建电动汽车电池工厂;本周,欧委会还批准了中国美的独家收购瑞士Arbonia集团下的气候部门;此外,欧方还宣布对自华电动自行车再次延长“双反”措施。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祝您春节假期愉快!

欧盟推出欧版五年发展纲要_副本.jpg

周知·重点聚焦

病愈后的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本周终于在布鲁塞尔发布了被推迟了的《竞争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堪称为欧洲版“拯救经济”的“五年计划”。每一届新欧委会上任后前两年内“疯狂”输出,在执政前期把要推出的立法和倡议飞速列入日程,本次《指南》也是如此。

《指南》基于此前冯德莱恩请前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制作的欧洲竞争力报告,报告是为改变欧洲当前经济萎靡和面临全球化竞争颓势初显的局势。一度比肩美国的欧盟经济在全球份额占比不断缩减,尽管欧洲基础设施、创新和规则制定依旧领衔,但投资和商业转换不足的“死亡谷”现象不断制约欧洲商业和创新活力,在“颠覆性”技术及应用场景上,欧方认为和中美差距正在拉大,因此急需重振欧洲产业和经济。

终于在本周三,冯德莱恩呈现其“拯救欧盟经济的计划”,该计划共27页内容,包括三大支柱领域纲领政策,雄心勃勃地将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应对气变,并注重安全和降低依赖融为一体。总地来看,这份欧版“五年计划”有较多新看点,也是观察欧方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首先是创新、经济增长和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转型被放置在更高优先议程上。

冯德莱恩执掌的上一届欧委会,风格为言必称“欧洲绿色协议”,政策方向优先关注低碳和应对气变。过去数年中,欧盟织就了包括碳边境调节机制、电池法、气候法等领域的牢固的“绿色法规网”,然而过分强调绿色和环保等要求在农业和商业等环节遭到民意“反弹”,尤其是面临欧洲农民抗议冲击欧洲议会,及欧洲经济面临能源价格攀升和地缘政治危机多重掣肘下困兽犹斗的现状,给欧盟机构带来不少压力。在成员国层面,德法政府自顾不暇,尤其在冯德莱恩“老家”德国,预计民众对经济、通胀等问题的不满很快将让组阁政府付出代价,曾在汉诺威养病许久的冯德莱恩此前已在瑞士达沃斯论坛释放了要促进贸易和经贸发展的信号。

和很多经济体一样,要高质量刺激经济和产业发展,创新是重中之重。欧版“五年纲要”花很大篇幅谈人工智能(AI),认为该领域中美风云正酣,而欧洲企业仅约13%使用AI的现状展示欧方在该领域应用严重不足。当下,美国总统特朗普50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和中国Deepseek“颠覆性”搅动美欧科技产业更是加剧了欧方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紧迫性。《指南》称,欧盟希望加入这场全球竞赛。

以制定规则见长的欧方,在《指南》中表示将制定专门的初创企业与规模化战略,以消除风险资本获取难、市场碎片化、人才与技术工人流动性受限、创新支持不足等障碍。包括建立“人工智能工厂”,基于EuroHPC超级计算机网络,提升计算能力,助力初创企业、研究人员及行业优化人工智能模型等。

欧方还拟推出“欧盟云和人工智能发展法案”,调动公私部门资源,建立“千兆工厂”,专注超大规模 AI 模型训练,并设立欧洲云服务标准;加强芯片制造支持,推进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与生产;推动数据共享战略,促进安全、高效的数据共享环境,以加速 AI 发展;引领量子技术突破,通过《量子战略》和《量子法》建设量子计算、通信与传感基础设施,巩固欧洲在全球量子技术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欧委会认为,欧洲在光纤网络、6G、云计算等领域落后于自身的2030目标,计划优化市场激励机制,降低合规成本,加速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医疗领域方面,欧盟拟推出《生物技术法案》以优化临床试验框架,同时简化医疗器械法规。防务行业也期待法规改革,以减少繁琐监管,改善融资环境。农业政策虽有微调,但未出现颠覆性变革,仍以提高效率和减少行政负担为主。

以下是《指南》在该领域的政策制定时间表:

旗舰行动支柱 1

· 初创和扩大规模战略 [2025 年第 2 季度]

· 第 28 个制度 [2025 年第 4 季度 - 2026 年第 1 季度]

· 欧洲创新法 [2025 年第 4 季度 - 2026 年第 1 季度]

· 欧洲研究领域法 [2026 年]

· 人工智能工厂倡议 [2025 年第 1 季度]

· 应用人工智能

· 科学中的人工智能

· 欧盟量子战略 [2025 年第 2 季度]

· 量子法 [2025 年第 4 季度]

· 欧洲生物技术法和生物经济战略 [2025-2026 年]

· 生命科学战略 [2025 年第 2 季度]

· 先进材料法 [2026 年]

· 空间法 [2025 年第 2 季度]

· 审查横向兼并控制指南

· 数字网络法 [2025 年第 4 季度]

第二是气候承诺“不动摇”。

冯德莱恩重申,欧盟将坚定不移推进“欧洲绿色协议”目标,气候承诺不会动摇。有媒体报道,在起草《指南》时,欧委会甚至重新调整了一些章节,以突出创新和脱碳的重要性。欧盟意在推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并推广气候友好型新技术。关于具体实施措施,预计将在下月发布的《清洁工业协议》(Clean Industrial Deal)中进一步阐明,该协议定于2月26日公布。

正如外界所预料,回收与再利用等可持续发展议题将在其未来工作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在减碳“大头”交通出行领域,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无法满足新排放标准所导致的巨额罚款问题,行业正请求欧盟“提供灵活性”。去年末“裁员”、“破产”潮下,欧方认为其工业皇冠——汽车产业面临电气化转型危机的挑战愈加深重,本周将启动汽车行业战略对话。媒体报道,在“纲要”中,不顾来自荷兰的气候委员霍克斯特拉的“抗争”,来自法国的欧委会副主席塞若内坚持把“立即研究可能的灵活方案,以保障汽车行业的投资能力”放了进去。

以下是《指南》在该领域的政策制定时间表:

旗舰行动支柱 2

· 清洁工业协议和负担得起的能源行动计划 [2025 年第 1 季度]

· 关于欧洲汽车工业未来的战略对话和工业行动计划 [2025 年第 1 季度]

· 农业和食品愿景 [2025 年第 1 季度]

· 新国家援助框架 [2025 年第 2 季度]

· 海洋公约 [2025 年第 2 季度]

· 可持续交通投资计划 [2025 年第 3 季度]

· 工业去碳化加速法案 [2025 年第 4 季度]

· 化工行业一揽子计划 [2025 年第 4 季度]

· 钢铁和金属行动计划 [2025 年]

· 欧洲港口战略和工业海事战略 [2025 年]

· 高速铁路计划 [2025 年]

· 碳边境调整机制审查 [2025 年]

· 电气化行动计划和欧洲电网一揽子计划 [2026 年第 1 季度]

· 循环经济法 [2026 年第 4 季度]

· 气候法修正案 [2025 年]

第三是提升安全性,减少战略依赖。

尽管没有点名中国,但欧方把“经济安全”和降低依赖放在了第三支柱,主要着眼在能源、关键原材料和高新技术领域。

文件说,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欧盟必须加强开放战略自主,增强供应链安全。当前,过度依赖某些关键商品、技术和市场已成为经济风险。这包括在半导体领域,供应链面临高度集中的问题;关键药物及其原料对欧洲公共卫生至关重要;肥料短缺则影响欧洲粮食安全。

为此,欧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促进盟内关键产业链复兴,加强供应链多元化;通过 《地中海公约》 推动跨地中海清洁能源与技术合作;在经济安全战略指导下,审查外国直接投资、加强出口管制、监测对外投资,并与 G7 及其他伙伴合作制定供应链安全标准。此外,欧盟将制定终止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路线图,并加强对贸易防御工具的应用,确保公平竞争环境。

在产业政策方面,欧盟拟调整公共采购规则,以支持“欧洲制造”,同时建立原材料采购平台,减少对中国的关键矿产依赖。针对钢铁、金属和化工行业的行动计划也将陆续出台。铁路、港口和海运的战略规划将在今年公布,以促进低碳交通发展。

以下是《指南》在该领域的政策制定时间表:

旗舰行动支柱 3

· 缔结并实施雄心勃勃的贸易协定、清洁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

· 欧洲防务未来白皮书 [2025 年第 1 季度]

· 防备联盟战略 [2025 年第 1 季度]

· 内部安全战略 [2025 年第 1 季度]

· 关键药品法 [2025 年第 1 季度]

· 水复原战略 [2025 年第 2 季度]

· 关键原材料矿物联合采购平台 [2025 年第 2-3 季度]

· 跨地中海能源和清洁技术合作倡议 [2025 年第 4 季度]

· 修订公共采购指令 [2026 年]

· 欧洲气候适应计划 [2026 年]

此外,欧方还认为应该从横向上改善便利营商环境。

冯德莱恩表示从 “欧洲商界 ”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欧盟的法规过于复杂”,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与气候相关的新法律。她承诺通过“综合一揽子计划”简化可持续金融立法等规则,到2029年每年为企业节省370亿欧元。欧委会还在制定第 28 部商业法典,以替代分散的国家体系,该法典将涵盖 “公司法、破产法、劳动法和税法等方面”。

能源成本高企是欧盟企业面临的挑战,冯德莱恩计划加大电网投资并优化收费方式。欧盟还计划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以扩大私人资金来源,并推动欧洲投资银行提供更多贷款和担保。此外,计划制定统一的商业法典,以简化企业法规。

在该领域,《指南》列出了以下配合政策:

· 综合简化和中小盘股定义 [2025 年 2 月 26 日]

· 储蓄和投资联盟 [2025 年第 1 季度]

· 技能联盟 [2025 年第 1 季度]

· 欧洲商业钱包 [2025 年]

· 单一市场战略 [2025 年第 2 季度]

· 下一个中期筹资框架,包括竞争力基金和竞争力协调工具 [2025 年]

· 高质量就业路线图 [2025 年第 4 季度]

· 标准化条例修订 [2026 年]

· 技能可移植性倡议 [2026 年]

有分析指出,《指南》提出的便利商业环境和统一规则的做法有助于减少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成本;但支持“欧洲制造”等做法可能和碳边境税和零毁林法案类似,归根结底为保护主义。欧盟希望促进创新、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做法,文山牍海能否及时带来真正变化,各方拭目以待。


周知·热点速览

欧元区经济去年增长0.7%

据新华社报道,欧盟统计局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2024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7%,欧盟增长0.8%。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零增长,同比增长0.9%;欧盟经济环比增长0.1%,同比增长1.1%。去年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均环比增长0.4%。数据还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葡萄牙、立陶宛、西班牙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环比增长1.5%、0.9%和0.8%。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经济表现不佳,分别环比下滑0.2%和0.1%,意大利经济环比持平。爱尔兰经济环比下降1.3%。


欧盟再度暂停就立陶宛案向世贸提告

综合媒体报道,欧盟再次暂停就中国“经济胁迫”立陶宛案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诉讼。世贸组织官网显示,欧盟在去年首次暂停该案后,于上周重新启动,但随后又决定暂停。据媒体报道,欧盟于2022年对中方相关措施向WTO提起诉讼,但在2024年1月暂停,导致长达一年的游说活动。有知情人士透露,暂停诉讼的原因包括证据不足可能导致败诉,另有人士认为此举属于战术性调整。


欧盟启动“欧洲汽车行业未来战略对话”

为应对欧洲汽车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并确保其继续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欧委会于1月30日启动“欧洲汽车行业未来战略对话”,由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主持。会议重点讨论了汽车行业向清洁能源转型、精简和现代化监管框架等问题。冯德莱恩表示,欧洲汽车行业正处于关键时刻,必须正视当前挑战,并责成相关委员于3月5日提交全面行动计划,以确保欧洲汽车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欧盟批准美的收购瑞士Arbonia气候部门

根据欧盟合并条例,欧委会近日批准中国美的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瑞士Arbonia 气候部门的独家控制权。该交易涉及供暖、通风和空调(HVAC)行业。欧委会认为,此次收购对市场竞争影响有限,不会引发竞争担忧,并按照正常合并审查程序批准该交易(案件编号:M.11570)。


欧盟批准 4800万欧元法国国家援助支持电池生产

欧委会1月31日公告显示,批准法国提供 4800 万欧元资金,支持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 France)在杜埃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年产能达 9 GWh,并创造 1,000 个直接就业岗位。该项目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新工厂位于符合欧盟区域援助资格的上法兰西大区,并承诺实现碳中和。欧盟委员会认定该援助符合欧盟国家援助规则,对市场竞争影响有限,因此批准该措施。


欧盟延长对华电动自行车双反措施

1月2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法规,决定对进口至欧盟的电动自行车(e-bike)继续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延长期限为五年,以保障欧盟电动自行车产业的长期稳定。该行业直接雇佣了12,000名员工,并在推动欧盟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出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次延长措施基于到期复审调查,确认延续关税符合相关法律要求。自2019年起,欧盟对电动自行车进口征收反倾销税(10.3%-70.1%)和反补贴税(3.9%-17.2%)。这些措施有效维护市场稳定,特别是在入门级和中端市场,同时促进欧洲企业发展,并推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生产投资。


欧盟对原产中国的无头螺钉进口海关登记

1月29日,欧盟公报显示,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无头螺钉实行海关注册管理,以便未来可能采取相关贸易措施。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经济胁迫的话语权之争与国际法规制》

作者:程卫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会长

来源:《学术前沿》

二战后,关于经济胁迫的合法性与国际法规制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比较典型的话语权之争有三次,分别是联合国成立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胁迫问题上泾渭分明的对立立场,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及发达国家在经济胁迫问题上的立场有选择地松动,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在仍坚持广泛使用经济胁迫工具的同时加入反经济胁迫阵营。关于经济胁迫的三次话语权之争主要是各国政治立场、现实主义政治在经济胁迫问题上的反映。随着新一轮关于经济胁迫话语权争论日益激烈及其对经济胁迫与反经济胁迫实践日益产生重大影响,各国有必要调整其话语权之争的思维与策略,只有从斗争的思维转向合作的思维,从单纯的政治立场走向以国际法准则为基础的政治立场,国际社会才能找到真正解决经济胁迫问题的国际法规制之道。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欧洲科学应该成为通往中国的桥梁,而不是墙》

作者:Ramon Wyss,senior professor and former vice president,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KTH-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Stockholm

来源:Science Business

国际合作无论是与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可能对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构成风险。欧洲必须重视知识安全,但同时也要维护学术自由,这一原则已被载入多国宪法,并深植于欧洲大学体系。在军民两用技术方面,设立新的官僚机构来审查研究项目可能降低研究效率,而荷兰等国建立的研究人员咨询委员会可能是更有效的支持方式。此外,欧洲应通过双边机制解决知识产权盗窃问题,并加强欧盟内部协调,以保护欧洲研究界的成果。

欧洲在研发领域享有独特地位,拥有大量优秀机构,应在全球挑战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气候变化、流行病、人工智能和水资源短缺。下一次流行病不会止步于欧盟边境,而科学合作将有助于找到解决方案。因此,欧洲应促进国际合作和人才流动,而非采取限制性措施。当前,美国对国际合作的限制让许多科学家感到担忧,欧洲不应效仿,而应成为全球科研合作的中心。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