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商会新闻

《周·知》| 中企在欧遭遇“至暗时刻”?“疯狂”的欧盟执法与立法进程

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发布时间:2024-04-28
分享        

编者按:本周见证欧盟对我企业举动堪称“疯狂”。周二,位于波兰、荷兰的一家中企办公室迎来“突袭”检查,相关信息设备、手机、文件被“控制”,成为欧委会2个月来在《外国补贴条例》对我企业连续发起的第5次调查及首次现场突袭检查。“祸不单行”,中国医疗器械采购方本周也成为欧盟《国际采购工具》首个调查对象,为期9个月的调查结果或直接影响中企参与欧盟内相关领域投标;但更多欧盟新工具尚“在路上”——粗略统计,在欧盟选举前最后一次欧洲议会全会上,至少通过了五项可能对我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立法,包括强迫劳动产品禁令、净零工业法案、企业尽职调查、包装法和运输领域立法等,预计将对双边经贸和商业关系带来更大压力。与此同时,中欧本周同意就循环经济加强合作,涉及塑料协定、电池价值链等领域;农业方面,欧盟农业部长正率团访华;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和中欧汽车产业发展论坛顺利举行;在比利时,则召开了关注绿色转型的中关村论坛;南航沈阳-法兰克福航线于4月25日开航……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订阅中英双语版请致信info@ccceu.eu。祝周末愉快!

周知_副本.jpg

周知·重点聚焦

欧洲舆论评论称,今年中国在欧企业迎来艰难的一年,欧委会频繁动用经贸“工具箱”和贸易救济措施,正发出前所未有的强烈保护主义信号。本周,4月23日上午,欧方在《外国补贴条例》(FSR)项下突袭检查中企波兰和荷兰公司办公室,令业界震惊与不满,这已经是欧方2个月以来接连发起的第5起补贴调查,全部指向中国企业,也是首次突袭检查。本周,欧盟还宣布针对中国医疗设备政府启用《国际采购工具》调查新工具,这也是欧盟首次动用该经贸“武器”。

这周也是欧洲议会在6月欧盟大选前的最后一次正式会议,立法进程被摁下了疯狂的“加速键”,近90项法案和数个项决议案排入表决议程,赶在欧盟换届前“清仓”。初步统计,其中至少五项与中企息息相关,梳理如下:

禁止强迫劳动法案(Products made with forced labor to be banned from EU single market)

该法案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和出口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商品。法案文本须获得欧盟理事会正式批准,然后公布于欧盟官方公报中,且欧盟成员国须在3年内开始实施。

该法案规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可以对可疑的商品、供应链和制造商进行调查。调查将基于来自国际组织、合作机构和举报者的相关事实和信息,并考虑多个风险因素和标准,包括在某些经济部门和地理区域强制劳动的普遍性。如果产品被证实为使用强迫劳动生产,将无法在欧盟市场(包括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并且相关产品将在边境被扣押。同时,违规企业可能会被罚款。一旦企业从其供应链中消除强迫劳动,这些产品可能被允许重新进入欧盟单一市场。

公司可持续尽责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

CSDDD规定了企业对其自身活动、子公司活动及其价值链中的业务伙伴开展的活动进程中所产生的负面人权影响和环境影响需承担责任的义务,建立了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尽职调查标准。尽职调查要求不仅适用于公司的直接行为,也适用于其子公司和供应链的参与者。根据欧盟普通立法程序,接下来欧盟理事会将对该指令进行投票,签署并公布于欧盟官方公报中。该指令将在发布后20天生效,且欧盟成员国有2年时间将其转化为国内法律。

该指令要求企业及其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生产和分销链,需预防、结束或减轻其对人权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奴役、童工、劳工剥削、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自然遗产的损害。该指令将适用于员工规模1000人以上且全球营收超过4.5亿欧元的欧盟企业或相关在欧盟境内经销或授权的外国企业。违反该法令的企业除了将被公开点名,有损企业形象外,还可能受到最高达全球营收5%的罚款。

包装及包装废弃物指令(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该指令旨在解决不断增长的废弃物问题,以协调内部市场规则并促进循环经济,设定了2030年前包装减量5%、2035年减少10%、2040年减少15%的目标,并要求欧盟国家减少塑料包装废弃物。

该指令要求制造商和进口商将产品包装的重量和体积减到最低限度,特定的塑料包装将自2030年1月起禁止,包括但不限于新鲜水果和蔬菜、在餐馆和咖啡厅消费的食品、饮料、酱料,以及住宿行业的洗漱用品。此外,外带服务须提供消费者自带容器的选择,并在2030年前达到10%产品包装可重复使用的目标。

更新跨欧洲运输网络指南(updated guidelines for trans-European transport network)

该规则提出在 2030 年底前完成跨境公路、铁路和桥梁等重大跨欧洲交通项目,以确保在2050年底前建立全面交通运输网络的承诺。同时,要求欧盟成员国向欧委会通报投资欧盟跨境运输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外国企业,“以便评估其对欧盟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影响”。这一规则将允许欧委会调查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任何外国投资者的所有权结构。

净零工业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

本周四,欧洲议会通过净零工业法案。去年12月,欧盟理事会已通过《净零工业法案》立场文件,提出了2030年,欧盟将在本土生产制造其所需净零技术产品的40%,包括太阳能光伏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等,并获得这些技术15% 的国际市场份额的目标。该法案目的在于通过简化投资审查、放宽政府补贴限制、减税等方式,加速扶持欧盟的再生能源产业,增强欧洲经济的弹性和竞争力。

尽管以上法案未直接提及中国,但目标指向明显,对中国企业的潜在影响显而易见。在所谓“去风险”的话术之下,欧盟正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推进经贸政策趋向于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还严重损害了所有外国企业在欧运营信心,也凸显了欧盟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严重阻碍了中欧之间正常的贸易与投资交流,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立法措施还是调查工具,都不应成为滥用的“武器”。我们敦促欧方摒弃保护主义做法,重回合作共赢的正确轨道,切实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真正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竞争环境。

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中国对欧盟的电动汽车出口量下降了近20%,从一年前的94,102辆下降至75,626辆,出口额也下降了三分之一。

这一大幅下滑不仅是数字上的减少,还代表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遭受的挑战。相关分析人士将其归结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的“双反”调查以及新的进口登记法规等贸易保护措施影响的直接结果。

2023年10月,欧盟正式启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双反”调查,即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等中国公司均在重点调查名单之中。所涉产品是主要设计用于包括驾驶员在内的九人或九人以下的运输,仅由一个或多个电动机驱动的新型电池电动车。此举旨在调查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是否获得了“不公平”补贴,从而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进而扭曲了欧盟汽车市场。

2024年3月6日,欧盟公布了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9个月海关进口登记的实施法规,这项措施自3月7日起生效。此法规的实施,预示着欧盟未来可能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征收追溯性关税。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欧盟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总价值大幅下降,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汇率波动以及中国商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从中国电动汽车总出口来看,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增长了8%,达到248,211辆,但电动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3%。

此外,中国电动汽车在2024年初出口量和出口额的下降,可能还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2024年2月经历了中国的春节假期,有效工作日减少,传统上制造业也会进入生产淡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活跃度,进而影响了电动汽车的出口情况。

在西方围堵之下,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表现出活力与韧性,正在转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伙伴国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RCEP是涵盖亚洲15个国家,旨在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边自由贸易协议,目标在未来几年内取消成员国间高达90%的进口关税。

2024年1-2月,中国对RCEP合作伙伴的电动汽车出口在同期增长36%,其中,对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电动汽车出口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7倍和1倍。

面对全球新能源浪潮,中国与RCEP成员国合作领域广阔,前景良好。东盟国家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东盟国家正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汽车产业基础。《2023年东盟投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前十大电动汽车制造商都在东盟经营发展,其中9个在该地区积极投资并持续扩张。另一方面,在全球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许多东盟国家也制定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和配套政策,中国是电动汽车行业的全球领跑者之一,双方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具有非常强的协同性、互补性。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通过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关系,不仅能够扩大其市场份额,还能够加深与这些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合作。

除此之外,中亚地区也开始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另一个新兴出口目的地。今年前两个月对该地区的出口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倍。

逆风之下,站稳脚跟实属不易。但我们看到,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出口机遇,加速产业升级和国际化进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还将深刻影响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周知·热点速览

中欧达成循环经济相关合作

4月25日,欧委会宣布与中方达成循环经济方面合作,双方签署MoU,列出欧盟和中国为在2024年落实《中欧关于循环经济谅解备忘录》而将采取的行动,具体行动涉及塑料领域如全球塑料条约谈判、电池价值链和再制造等。


欧盟希增加对华农产品出口

ECONOMEDIA 4月22日报道,欧盟农业委员沃伊切霍夫斯基(Janusz Wojciechowski)本周在中国受访时表示,他希推动欧盟对华农食产品出口,并确保农食产品不受中欧贸易日益紧张局势影响。报道称,与太阳能电池板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不同,欧盟农食产品对华出口呈顺差态势。

2023年,欧盟对华农产品出口额146亿欧元,较2022年同比下降8%。同年,中国对欧盟进口额83亿欧元,同比下降15%。贾表示,当前中国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需求不断提高,欧盟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猪肉、牛肉和乳制品对华出口。


通过!关税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报道,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6日表决通过了关税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作为我国制定的关税专门法律,关税法保持现行关税税制基本稳定、税负水平总体不变,完善现行制度和有关政策内容并上升为法律。关税法共7章,包括总则、税目和税率、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和特殊情形关税征收、征收管理、法律责任、附则。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出席荷兰“国王日”招待会

据外交部,2024年4月25日,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应邀出席荷兰驻华使馆举办的“国王日”招待会。吴红波代表中国政府向荷方致以节日祝贺,并就中荷关系等同荷兰驻华大使昊使博交换意见。


汉诺威工博会折射国际产业合作新动

据新华社,在本周举行的2024年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上,全球业界代表纷纷展示交流了工业领域的前沿产品和方案,突出的特点是聚焦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折射出当前国际产业合作新趋势,即在能源转型、绿色节能产品创新、数字化方案提高能效方面合作日益加强。据悉,本次展会吸引来自约6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家参展商。


2024中欧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慕尼黑举行

据中新社,2024中欧汽车产业发展论坛2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中欧各界共120位代表出席活动,共同探讨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共赢之道。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童德发表示,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已深度合作,对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形成有力支撑,这种“双向奔赴”符合两国共同利益,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现实要求。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


11国加入中国免签“朋友圈”,欧洲人来华“不再见”

据央视,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


南航开通东北地区首条直飞德国定期航线

据新华社,中国南方航空北方分公司称,南航沈阳-法兰克福航线于4月25日开航。这条新开通的洲际航线是国内航司在东北地区开通的首条直飞德国的定期航线。

据悉,南航沈阳-法兰克福航线采用空客A350宽体客机执飞,每周四执行。沈阳-法兰克福CZ8021航班,于凌晨1:30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起飞,当地时间周四6:10抵达法兰克福机场。返程CZ8022航班,于当天14:15自法兰克福起飞,并于次日的北京时间6:15抵达沈阳。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炒作中国 “产能过剩 ”于事无补》

作者:孙艳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最近,美国和欧盟一直在批评中国绿色产业 “产能过剩”。在4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强调,欧盟有必要在与中国的对话中就其认为的不公平贸易行为采取强硬立场,这与美国对中国 “产能过剩 ”的指责不谋而合。

事实上,西方对中国 “产能过剩 ”的偏执是一个伪命题。美国和欧盟以 “产能过剩 ”为借口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不仅无助于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反而会使本国企业失去创新动力。这也将危及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拖累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收入不平等与自由经济秩序:从非纯西方的视角来看》

作者:Shekhar Aiyar

来源:布鲁盖尔

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尽可能自由的贸易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主义等自由经济秩序正面临压力。其中,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认为收益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剧。但从全球角度来看,收入不平等实际上已显著减少,特别是由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改革。本文认为,全球福利成果应得到保护和发扬,而不是盲目认为自由经济加剧了经济不平等,使全球福利受到损害。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