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商会新闻

《周·知》|外媒报欧盟酝酿电动汽车对华“双反”调查 制造业本土化或为诱因

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发布时间:2023-06-25
分享        

编者按:本周,李强总理对德国、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出席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并与工商界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欧盟中国商会多家会员单位参与相关活动。欧方近期言必称“去风险”,李强总理对此指出,“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防风险和合作不是对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不能人为夸大“依赖”,甚至把相互依存与不安全简单画等号。”德、法企业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继续加大对华投资。欧盟层面,22日晚,李总理在巴黎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随中国电动汽车对欧出口的强势增长,媒体报道欧盟近期正酝酿对华开展电动汽车“双反调查”,法国也宣布在税收减免和购车补贴等方面向欧盟本土制造倾斜,本周周知重点关注。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订阅中英双语版请致信info@ccceu.eu。祝周末愉快!

《周·知》外媒报欧盟酝酿电动汽车对华“双反”调查 制造业本土化或为诱因.png

周知·重点聚焦

据《政治家》报道,欧盟委员会贸易部门正在讨论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第一轮调查或将于7月12日启动。尽管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对开展调查“不予置评”,但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表示赞成,认为“进口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欧盟工业的一个问题”。

报道说,法国一直以来主张对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施压。据悉,在法国2023年第一季度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中,约有40%流向中国企业的产品。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我们不希望用法国纳税人的钱来加速欧盟以外地区的工业化。”受这一观点影响,法国将调整电动汽车补贴的实施条件,以使其仅惠及欧盟本土的电动汽车品牌。同时,法国也力促欧盟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借此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减少对欧盟本土电动汽车企业的威胁。

法国这一做法的目的,可能在于促进外国电动汽车企业为绕过关税壁垒并享受财政激励而在法国投资建厂,以使法国“赶上其他欧盟国家,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中心”。6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时,直言希望特斯拉“选择法国”。媒体还报道,此前,法国官员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也曾就建设乘用车海外工厂与法方开展可行性谈判。不过,在海外电动汽车企业欧洲工厂选址问题上,法国面临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的激烈竞争。2022年,特斯拉首个欧洲工厂在德国柏林启动生产,而德国、西班牙、波兰、匈牙利等国也纷纷向比亚迪抛出“橄榄枝”。

相较于法国,德国在对华开展电动汽车“双反”调查的问题上显得较为谨慎。原因在于汽车是德国的优势产业,中国也是德国汽车产业最为重要的出口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德国担心一旦加征“惩罚性”关税,可能引起中国市场的反制,从而损害德国在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收益。

今年5月,欧盟市场的纯电动汽车新注册量增长了70.9%,市场份额从9.6%跃升至13.8%;混合电动汽车也达到了27.6%的增长率,市场份额占到25%。预计中国企业出口的电动汽车在2025年将占到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15%,该比重在2022年尚低于10%。从价格来看,去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在3万欧元左右,而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 3也达到4.5万欧元。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成熟的技术成为中国电动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优势。而一些主张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双反调查”的欧方企业和行业协会则认为,低价优势可能来自于中国不公平的产业补贴或企业抢夺市场的策略。

报道说,目前,该调查提案仍在讨论中,尚无涉案电动汽车的调查范围、技术性指标等进一步消息披露。据研究机构结合既有“双反”案例时间线的分析,预计中国企业2023年7月30日之前在欧盟到港清关的电动汽车企业不会受到本案调查的影响,2024年2月25之前到港并办理完成进口报关的中国对欧盟电动汽车出口企业受到本案追溯征税的可能性较小。

马克龙曾在发言中提及,“绝不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重蹈我们在光伏发电方面所犯的错误,我们在中国工业中造成了依赖,并使其制造商繁荣昌盛”。法国雅克·德洛尔研究院(Jacques Delors Institute)贸易学者Elvire Fabry说,“欧委会可能很快就会获得有效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所需的所有信息,我们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先例,”她说,并预测这次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欧洲国家将更加团结。”这场给欧盟留下深刻印象的对华光伏产业“双反”措施开始于2013年(2012年启动调查),直至2018年9月结束,涉及中国光伏电池组件、硅片和电池。尽管“双反”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阵痛,但欧盟本土光伏产业并未在此期间崛起,而是转向从东南亚、韩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台湾等地区进口,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光伏产品价格。2018年恢复正常贸易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持续攀升,目前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重新占到其需求总量的90%。从欧盟对中国光伏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到希望与中国企业合力推动技术进步,态度的转变折射出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也表明欧盟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同样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反观电动汽车领域,欧盟倘若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甚至实质性措施,究竟能否“得偿所愿”实现制造本土化,仍存在巨大争议。

周知·热点速览

李强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

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2023年6月22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巴黎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李强表示,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方愿同欧方一道,办好新一届中欧领导人会晤,加强绿色经贸数字等领域合作,为中欧关系发展打开新空间。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风险,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是稳定而不是冲击。希望欧方客观理性看待对华合作,同中方共同维护中欧务实合作的良好局面。中方愿同欧方共同努力,增强中欧经贸关系的可靠性、稳定性,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米歇尔表示,欧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愿同中方加强沟通交流,发展多层面合作关系,推动欧中关系巩固和加强,共同解决气候、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全球性问题,构建开放、多极化的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欧盟和世界,欧盟无意阻遏中国发展,反对“新冷战”和选边站队希望新一次欧中领导人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马克龙倡议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在巴黎开幕

为期两天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22日在法国巴黎开幕,多国元首或政府首脑、重要国际组织及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等出席,探讨气候生态行动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现状与前景,以期为新的全球融资契约凝聚共识。

峰会主办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此提出4点呼吁:消除贫困与保护地球不能“二选一”,要同时进行;没有唯一模式,各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改进公共金融,加强减贫、气候与生态融资;更好动员私营领域,撬动更多资金。本次峰会主要议程包括6个主题讨论,涵盖多边发展银行、绿色合作、债务与特别提款权、私营领域、创新金融工具、信息数据等。此外,还有80场同期举行的会外活动等。


三安光电与意法半导体将投资32亿美元在重庆合资建厂

据证券时报消息,近日,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龙头公司三安光电与国际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联合宣布,拟在中国重庆共同建立一个新的8英寸碳化硅(SiC)器件合资制造工厂,项目预计投资总额达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8亿元),由三安光电控股。该工厂制造的碳化硅外延、芯片将独家销售给ST或其指定的任何实体。


在德国,中国总理李强告诉企业不要将相互依存误认为不安全:媒体

2023年6月19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柏林同德国工商界代表座谈交流。西门子、大众、奔驰、宝马、舍弗勒、巴斯夫、科思创、瓦克化学、默克、思爱普、安联等德国企业负责人出席。李克强总理在柏林与行业代表会面时呼吁德国企业正确评估“风险”,不要将相互依存误认为不安全,风险防范与合作不是对立的,相反,中国敦促中国和德国工业之间加强“开放与合作”。

与会德国工商界代表表示,德中是密切合作伙伴,两国经贸合作扎实深入,取得巨大成功。去风险就要加强国际合作,脱钩行不通。德工商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对中国充满信心,相信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愿继续加大在华投资,深耕中国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研发能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进一步深化德中合作,实现在中国生产、和中国研发、与中国双赢。


欧盟想给华为“盖棺定钉”,欧洲电信商反击:不是明智决定

欧洲电信业巨头德国电信首席执行官蒂莫西乌斯·霍特吉斯(Timotheus Höttges)20日指出,欧盟排斥华为设备的政策并不明智,除非德国政府出台规定,否则将会继续与华为开展合作。奥地利首席电信监管官员克劳斯·施泰因毛尔(Klaus M. Steinmaurer)同样表示十分不解,“我看不到任何这样做的原因”。

此前6月15日,欧盟委员会网站发布了“关于实施欧盟5G网络安全工具箱”的第二份进展报告,首次将中国企业华为、中兴通讯列为“高风险”供应商,并声称将限制或禁止这两家公司提供的服务。


意大利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国对轮胎制造商倍耐力的影响

意大利政府周五(6月16日)表示,已采取措施限制中国投资方中化集团(Sinochem)对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的影响,包括公司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必须要经过有资格的多数董事同意。此前,倍耐力最大股东、持有37%股份的中化集团于3月通知意大利政府,它计划更新与倍耐力首席执行官马可·特隆凯蒂·普罗维拉(Marco Tronchetti Provera)的控股公司卡姆芬(Camfin)现有的股东协议。

意大利政府根据“黄金权力”(Golden Power)规则审查该协议。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对华合作,德国经济才能“去风险”》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胡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收缩,即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1季度环比分别下降0.5%和0.3%,陷入技术意义上的衰退,引发外界对德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的担忧。消费萎缩和政府支出减少是主要原因,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分别环比下降1.2%和4.9%。

内需始终是德国经济的支柱,私人消费占其国内生产总值超半壁江山;同时德国也是出口大国,出口额与私人消费规模相当。非欧盟国家中,无论是贸易总量还是一些细分领域,中国都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商品进出口国。

然而,中德贸易关系近期出现的消极变化值得警惕,即在德国出口形势总体好转的背景下,它的对华出口却持续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2%,4月同比继续减少9.6%,中国对德国汽车及零部件需求下滑是德国对华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为德国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对华出口只占德国出口的不到6%。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仍然是德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但德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在收缩,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减少9.7%,中国作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有被美国超越的风险。

这些变化,并不完全遵循纯粹的经济逻辑,而是德国国内与国际各类政治与经济力量复杂博弈的表现。中德在经贸领域深耕多年,双方互为对方重要的市场,德国是中国引进技术和资本的重要来源地,中国制造业则是德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环节,双方都从双向依赖的经济合作中受益颇深。在绿色经济领域,中德更是优势互补,是天然的理想合作伙伴,2023年第一季度,德国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中,39.2%的锂电池和28.2%的电动汽车都产自中国。显然,无论是为了中德两国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还是着眼于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推进,中德两国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在经贸领域相向而行,无疑都是尤有必要和最理性的选择。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降低风险”的风险》

(The Risks of "De-Risking")

来源:Project Syndicate

作者:Carl Bildt

西方政治外交出现了一个新的流行词——“降低与中国的风险”,取代了已经失宠的“脱钩”概念。然而,这个词缺乏明确的定义,可以有多种不同解释。

风险是经济活动的固有特征,负责任的风险管理已经是开放经济的特点。根据在北京设立的中国欧盟商会报告,由于中国采取了以国家为中心和以安全为导向的经济政策,西方企业已纷纷调整他们的风险回报计算,认为风险更大,机会减少。虽然欧洲企业着眼于全球供应链是明智的,但越来越多政治外交言论暗示无论中国国内环境如何,与中国进行贸易都存在固有风险。

西方领导人越来越担心中国会利用贸易或其他经济联系对其想要惩罚的西方公司或国家施加政治压力,即便这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西方要认识到中国在关键绿色技术方面的主导地位。放弃中国产品可能阻碍西方国家绿色科技的发展,并延迟能源转型。阐明降低风险的含义对于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害和紧张局势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