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商会新闻

《周·知》|六个关键词看中乌领导人通电话 法德对华投资“成绩单”亮眼

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发布时间:2023-05-04
分享        

编者按:本周,中乌元首通电话。中国致力于推动乌克兰危机和平解决,受到欧盟的广泛欢迎。中乌双方表示希望开展全面合作,继续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继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门红”后,随后公布的中国一季度利用外资数据也十分亮眼,法国、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5.5%和60.8%。不过,1-2月欧盟对华货物贸易呈现“出升进降”的格局,不及对美国的同比增速。欧盟“Fit for 55”一揽子气候计划下“碳关税”、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等关键法案走完全部立法程序,即将正式生效。感谢阅读欧盟中国商会《周·知》。订阅中英双语版请致信info@ccceu.eu。因欧盟中国商会本周五有重要议程,本期《周·知》提前一天发布,预祝周末愉快!

六个关键词看_副本.png

周知·重点聚焦

4月26日,中乌元首之间通电话,就中乌关系和当前的乌克兰危机交换意见。本次通话的要点可以凝练为6个关键词。

一是主权。中方指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乌关系的政治基础。乌方表示将恪守一个中国政策。

二是赞赏。中方赞赏泽连斯基总统多次表示重视发展乌中关系和对华合作,感谢乌方去年为中国公民撤离提供大力协助。乌方祝贺习近平主席再次当选,赞赏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并感谢中方为乌克兰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

三是合作。中方发展中乌关系的意愿是一贯的、明确的,愿同乌方一道,把两国互利合作向前推进,推动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乌方希望同中方开展全面合作,开启乌中关系的新篇章。

四是和平。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始终站在和平一边,一贯主张通过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中方将坚持劝和促谈,为尽快止战停火、恢复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乌方表示欢迎中方为恢复和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角色。中方重申自身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中方不干隔岸观火、拱火浇油、趁机牟利的事。乌方认同中方在国际事务中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六是多方。中方指出,有关各方对待核问题都应该保持冷静克制。现在各方理性的思考和声音在增加,应该抓住契机,为危机的政治解决积累有利条件。希望各方从乌克兰危机中深刻反思,通过对话,共同寻求欧洲长治久安之道。

在通话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将派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赴乌克兰等国访问,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各方进行深入沟通。通话当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任命乌克兰前战略工业部部长帕夫洛·里亚比金为新一任乌克兰驻华大使,结束了该职位两年以来的空缺局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欢迎乌方任命新任驻华大使,愿为大使履职提供便利。

通话后,泽连斯基分别用乌、英、中三语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与中国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一次长时间而充实的电话沟通。相信,这次通话,以及乌克兰驻华大使的任命将有力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芬兰总统尼尼斯托转发并称赞“是个好消息”。泽连斯基在随后发布的详细声明中提到,和平必须是公正并且可持续的,建立在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基础上,不能以领土妥协为代价。 

中乌元首通话引发欧盟广泛关注。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对本次备受期待的通话表示高兴,认为这是重要的第一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表示欢迎中乌之间的通话。法国总统团队未具名官员称,法国鼓励一切对话,这些对话可以有助于解决冲突,符合基辅的根本利益和国际法。此外,正在西班牙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此前曾因呼吁美国和欧盟停止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而备受诘难,他在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会晤中呼吁更多的和平努力,“认定谁对谁错根本无济于事,现在要做的是结束这场战争。”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26-27日在西安同中亚五国外长会晤时表示,中乌元首直接沟通是中方着眼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采取的重要步骤,再次体现了中方劝和促谈的一贯立场。中国同中亚国家对乌克兰危机的看法和立场相近,愿继续同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积累共识,推动国际社会形成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公约数。

 

周知·热点速览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访欧

据中国商务部消息,近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访问欧洲多国。

4月24日,王文涛部长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会谈,商讨筹备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等。当日,他还在布鲁塞尔与比利时副首相兼社会事务和卫生大臣范登布鲁克举行会谈。

4月25日至26日,王文涛部长在德国分别会见德国巴伐利亚州长索德尔、德累斯顿市长希尔伯特和德国总理府部长施密特

此前,21日至22日,王文涛部长在巴黎分别与法国经财部长勒梅尔、法国外交部外贸部长级代表贝什特举行会谈,出席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介会并会见法国工商界代表

环球时报指出,多个迹象表明,中欧双边经贸关系正步入快车道,近日各领域对话重启,高层互访恢复。

 

欧盟“碳关税”已走完立法程序

据财新网消息,当地时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简称“碳关税”)。这意味着,继4月18日获欧洲议会通过后,“碳关税”完成立法程序的最后一步,将在欧盟公报刊登后正式生效。欧盟将成为全球首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

据新华社消息,除碳边境调节机制外,欧盟理事会还于当日通过了另外四项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提案,这些立法将促进主要经济部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确保一些个人、小微企业或部分行业在减排过程中得到有效支持。

 

一季度法德对华投资表现抢眼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2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3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同比增长25.5%。新设外资企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引资质量持续提升。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

此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大幅增长。“今年1-3月,法国、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5.5%和60.8%。此外,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士、韩国对华投资也分别增长了680.3%、179.7%、47.7%、47.4%和36.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27.8%。”


欧盟统计局:今年前两月中欧贸易额为1268亿欧元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月到2月,欧盟对中国出口货物369亿欧元,同比增长6.3%, 从中国进口货物达899亿欧元,同比下降5.5%,前两月中欧贸易总额为1268亿欧元。同期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欧盟从美国进口和出口货物分别为765亿欧元和567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7.4%和20.1%,总额为1332亿欧元。

 

第二届北海峰会为环北海国家海上风电制定目标

据人民日报消息,第二届北海峰会于24日在比利时奥斯坦德举行。峰会通过《奥斯坦德宣言》(简称《宣言》),强调与会各国将充分利用北海地区的能源和工业潜力,到2050年将其打造成“欧洲最大的绿色能源基地”

《宣言》为环北海国家的海上风力发电制定了明确的目标:2030年前,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0吉瓦,2050年前将提高至300吉瓦以上。

 

欧盟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在2022年创下新高

据欧盟统计局消息,2022年下半年,欧盟家庭平均电价与2021年同期相比继续呈现大幅增长,从每百千瓦时23.5欧元增至每百千瓦时28.4欧元。平均天然气价格与2021年同期相比,也从每100千瓦时7.8欧元增加至2022年下半年的每100千瓦时11.4欧元,创下欧盟统计局最高记录。

 

周知·智库观察

-中文智库文章推荐-

《欧盟力量平衡“东倾”只是一个假象》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健

(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兼欧洲研究所所长)

文章指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直处于欧盟边缘地位的中东欧开始声势上扬,大力推动欧盟升级对俄的制裁,以及对乌克兰的援助,在欧盟内部,扮演了颇具影响力的角色。

一向处于边缘地位的中东欧突然声势上扬的原因有三

(1)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中东欧总体惧怕、仇恨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也让一些中东欧国家找到了对法德等国长期不满的宣泄口;

(2)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德等国影响力下降;

(3)美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大力支持,使得中东欧在欧盟内部的地位得以提升。

但是,中东欧在欧盟内部地位的提升更多的是声势而非实力的提升,而且这种声势也仅仅局限于乌克兰危机这个议题上,不具备持续性

因为,不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实力,中东欧相对于西欧实力地位的基本面都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由此,所谓欧盟内部力量平衡正在向东倾斜只是一个假象。中东欧和西欧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只是暂时被乌克兰危机所掩盖,在“后乌克兰危机时期”,这些矛盾还可能会进一步激化,中东欧的处境可能会更加困难。

 

-外文智库文章推荐-

《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的全球趋势》

Global trends in countries' perception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来源:《布鲁盖尔》(Bruegel

作者:Alicia García-Herrero, Robin Schindowski

本文利用大型的开放数据集,即GDELT,分析了世界各国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情绪。

本文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得到了积极响应。事实上,除南亚和北美外,所有地区都对 "一带一路 "倡议持有积极的平均形象,中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其持最积极态度。

除了捷克共和国、塞浦路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之外,所有欧盟国家在2021/2022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印象都比2017年更趋负面。欧盟委员会已经推动了自己对“一带一路”的替代方案,即 "全球门户",并正在重新定义其与非洲大陆的关系。

似乎很明显的是,在未来,任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都需要考虑到不断变化的舆论环境以及中国对它的反应,以此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挑战。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