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 外媒关注中国和欧盟领导人或G20期间会面 欧洲议会压倒性通过外国补贴法规和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
编者按: 本周欧洲舆论关注众多涉华消息,重点包括欧盟及成员国经贸政策,正在埃及举行的COP27大会,和下周巴厘G20峰会期间可能成行的中国和欧洲理事会领导人面对面会晤。另一方面,自德国总理访华后,中欧“走动”与交流明显增多,诸多各层次双边活动如火如荼举行。对在欧中企来说,需关注的是欧盟内掀起“减少对华依赖”讨论和相关政策出台,包括欧盟发展“进攻性”经贸工具和“安全”概念使用扩大化。11月10日,欧洲议会压倒性通过外国政府补贴新规和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本周德国经济部在中企收购德半导体工厂上180度大转弯,否决两起并购,引发商业界关切。中企仍将欧洲作为重要投资目的地,尤其是在绿色经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这包括中国-中东欧基金二期本周成立;电动汽车领域,中国企业表现不俗,本周蔚来汽车ET7拿下有“汽车界奥斯卡”之称的金方向盘奖,中国车型首次获该奖项;吉利汽车本周与匈牙利格兰德汽车中欧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开始进入欧盟市场。欧盟中国商会《周·知》密切跟踪中欧经贸和商业动态,感谢阅读,订阅中英双语版请致信info@ccceu.eu。11月11日是比利时公共假期,祝您假期和周末愉快!
本文约4500字,阅读时长约13分钟。
本周欧洲方面关注涉华诸多领域消息,主要有:中欧高层交往;欧盟和成员国经贸投资政策和中欧绿色政策及商业合作。
首先是中欧高层交往更趋频繁。继德国总理朔尔茨“旋风式”访华之旅后,欧洲舆论本周密切关注即将到来的印尼G20巴厘峰会。除可能的中美领导人会晤,欧洲方面也对可能成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高度关注,但目前行程似乎仍有一丝不确定性。
本周周初,外媒报道说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可能在G20峰会期间将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会晤,这将是他就任欧洲理事会主席以来和中方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会晤,具有重要意义。报道说,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11月10日,密切关注中欧关系的欧洲媒体更新报道说,目前中欧双边高层会晤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比较肯定的是同样将前往印尼巴厘岛参加峰会的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不会一同参加与中方会晤。媒体爆料,欧洲理事会和欧委会这两大欧盟机构间关系似乎正经历“低谷”,双方G20准备团队“绞尽脑汁”使米歇尔主席和冯德莱恩主席行程不相重叠,这也是自“沙发门”(在土耳其访问期间,冯德莱恩主席被安排在沙发就座,而非与米歇尔一道与土耳其领导人并排就座)发生后,两大机构间关系日渐“生分”又一表现,对欧盟间机构协作和欧盟事务决策带来压力和挑战。
其次是欧盟经贸政策“进攻性”和在敏感领域如半导体“保守性”增强。从欧洲舆论看,与中国“脱钩”并非现实选项,但欧洲舆论认为需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受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影响,欧洲舆论正审视其对中国的经贸关系,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经济自主。这导致欧盟“内顾”色彩加重,一个例证是11月10日当天,欧洲议会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全会上压倒性地通过了两个重要经贸工具:一是欧盟外国补贴新规;二是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此外,德国经济部则在中企收购德半导体工厂上态度转变,“否决”两起并购,引发关切。
关于欧盟外国补贴新规,欧盟快速发展这一工具,在当地时间周四上午举行的议会全会上,以598票赞成,5票反对和9票弃权压倒性通过;(文本链接可查看:https://www.europarl.europa.eu/doceo/document/TA-9-2022-0143_EN.html)该工具实施意味着外国企业在欧盟收并购一方的欧盟营业额达5亿欧元且三年内外国财务支持超5千万欧元时;或在欧公共采购合同额超2.5亿欧元且投标方三年内获外国财务支持超400万欧元时,需向欧委会通报。欧委会还可以“依职权”调查低于通知门槛的收并购和公共采购,这对外国企业在欧盟尤其是“关键领域”并购和竞标都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继欧洲议会通过后,欧盟理事会预计于11月28日投票,该法规文本在欧盟官方公报发布20天后生效,申报将在法规生效后9个月后成为强制性义务,对企业来说,应开始识别和汇总至少自2020年起收到的外国财务支持纪录。
欧洲议会当天通过的另一个重要法规“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或CSRD)”则对大型企业在环境、人权和治理上提出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欧盟理事会预计也将于11月28日通过该法规,新规将在2024年至2028年实施。(文本链接可查看:https://www.europarl.europa.eu/doceo/document/TA-9-2022-0380_EN.html)
从成员国层面,本周舆论关注重点是德国经济部连续“否决”两起中企对德半导体领域并购。一是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北京赛微电子控股瑞典企业收购ELMOS汽车半导体工厂,此前elmos发公告称德国经济部拟同意收购,然而在舆论介入后,德国经济部本周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并在11月9日内阁会议后否决此项并购。欧洲舆论普遍同意elmos出售的汽车半导体工厂技术较旧,而且中国也有相关产能,此项收购其实并不构成技术流失。德国经济部给出的理由是则是不能过分依赖中国,认为目前欧洲半导体产业薄弱,不能使欧洲在这一关键领域“过分依赖”外国企业。本周,路透社还报道,德国经济部介入了另一起中企对德国ERS Electronic的收购。ERS Electronic发言人则说没有出售计划但探索从中国私募基金获得投资的可能性。
中方表达了关切,比如11月10日,外交部欧洲司司长王鲁彤在推特上发文表示,希望德国和其他欧盟成员国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和无歧视的市场环境,不把经贸合作政治化,减少借口“国家安全”行保护主义之实。
第三是中欧交往一大重要领域绿色经济。本周欧洲舆论很关注正举行的cop27,包括中美气候特使非正式会谈及中国大会主张如希望发达国家尽快兑现1000亿美元承诺,提出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增进南北互信和行动合力等。从企业界角度,绿色、光伏、电池、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等正在成为中欧合作增长点,成效显著。
据《经济日报》,11月9日,德国著名汽车杂志《AUTO BILD》发布2022年度“金方向盘”奖(Das Goldene Lenkrad), 蔚来ET7摘得年度最佳中大型车桂冠,成为首个斩获“金方向盘”奖的中国品牌车型。
据观察者网,当地时间11月5日,吉利汽车和匈牙利格兰德汽车中欧公司在布达佩斯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后者将在匈牙利、捷克以及斯洛伐克销售吉利的几何C型电动汽车,预计首批汽车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开售。这是吉利首次进入欧盟市场,也是继上汽、爱驰、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后,又一家将电动汽车卖到欧洲市场的品牌。
欧盟1月至10月自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480亿立方米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2年11月7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今年1月至10月欧盟自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总量约为480亿立方米,比去年全年自美进口量增加了260亿立方米,超过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拜登商定的比去年多进口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目标。欧盟计划,2023年自美进口液化天然气总量将比2021年增加500亿立方米。
国际能源署:欧洲明年或将有缺气风险
国际能源署3日发布报告称,欧洲在2023年冬天或将面临天然气短缺风险。国际能源署表示,俄罗斯今年供应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在600亿立方米左右,但到2023年可能会下降一半以上,甚至可能完全停止。如果俄罗斯对欧洲输送的天然气完全停止,欧洲2023年夏季将出现约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缺口,并将危及2023年冬季的天然气储备工作。
欧盟委员会建议2023年向乌克兰提供180亿欧元贷款
当地时间9日,欧盟委员会建议2023年全年向乌克兰分期提供总额180亿欧元的宏观金融贷款。这笔贷款将主要用于乌克兰维持公共支出、维护和修复电力、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推行政治、司法方面结构性改革和加快与欧盟的融合等。
中法签署生物多样性基金赠款协议
据人民网, "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赠款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于11月4日第九届“中法环境月”期间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行。
该框架协议属于“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一部分,旨在支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公共政策的优化和执行。基金总额1300万欧元,由欧盟资助,法国开发署负责实施。
外交部回应欧盟涉华表态
2022年11月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撰文称,中国是欧盟关键经济伙伴,也是全面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欧盟要管控各领域对华竞争,并在符合欧方利益的领域开展建设性合作。欧盟还呼吁中方遵守人权领域的国际承诺和义务。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近年中欧贸易额屡创新高,双方就国际和地区问题保持沟通协调。事实证明,中欧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长期积累的合作基础,更有着高度互补的发展优势。中欧有竞争,但合作远大于竞争。中欧之间的一些竞争是良性的,有利于推动各自加快发展。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一行
2022年11月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来访的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Jorge Toledo)一行。双方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欧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智库观察
本期智库观察第一篇文章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保持交流减少误判,确保中德关系行稳致远》,作者是黄萌萌。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12名德国跨国企业高管代表团访华。此访是朔尔茨就任德国总理以来首次访华,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欧洲国家以及G7国家首位来访的领导人。文章认为,朔尔茨此访,释放中德交往积极信号,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以中德高层交流为引领,确保双边关系不会偏航。
本期智库观察第二篇文章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德国能源政策调整:动向与前景》。报告指出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始终将能源战略视为其国家发展命脉。由于自身能源相对匮乏,德国尤为重视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在能源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成为欧盟乃至全球能源转型“领航者”。但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德国经历供给短缺、价格飙升的能源危机,凸显其能源转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该报告重点梳理了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能源政策的调整,并对其前景加以展望。
本期智库观察第三篇文章是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发布的文章《欧盟产业战略:协调竞争和地缘经济挑战》。作者是Marie KRPATA。文章指出,欧盟作为其经济和贸易实力基础的基本假设正在逐步受到怀疑。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中国,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了确保其供应链的安全,这可能会进一步推动潜在的脱钩。文章指出在地缘政治日益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转变可能会加速。多边主义和国际贸易原则因国际机构的弱化和对不对称市场行为的求助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技术领导力将是争夺全球领导地位的关键。欧盟从根本上建立在经济开放的基础上。虽然欧盟正在制定战略、政策和工具,以适应这种情况的变化,并提高其复原力,但有必要改变心态,抛开政治和经济的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