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商会新闻

《周·知》| 信息量很大!外国政府补贴、IPI、强迫劳动产品禁令….

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发布时间:2022-04-30
分享        

编者按: 本周事关中欧经贸和双边关系的信息量极大,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欧盟发展单边贸易工具节奏加快,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全票通过外国政府补贴和国际政府采购工具草案,下一步是欧洲议会全会投票;此外欧委会拟于9月中旬前推出强迫劳动产品禁令;二是本周中国、欧盟和市场密集发布重要经贸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投资和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三是中欧持续保持科研、外交、农业和交易等领域合作对话。另外,紧随美国步伐,欧方本周还在中国周边发力,如冯德莱恩访印、德国总理朔尔茨访日等。俄乌局势方面,卢布结算令使严重依赖俄能源的欧盟国家骑虎难下,欧元区通胀率持续高位运行。在高感染率及接种率背景下,欧盟本周宣布结束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状态”,但仍保持高度警惕。欧盟中国商会本期《周·知》关注上述重要内容。感谢阅读,订阅请致信info@ccceu.eu。祝周末和五一节日愉快!

 本文约4700字,阅读时长约15分钟。

本周欧盟经贸政策快速推进,各项数据发布密集,是观察双边关系发展,尤其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一周。

首先,欧盟机构在推进单边经贸工具方面取得重要立法进展。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INTA)本周对外国政府补贴和国际采购工具(IPI)两个工具投票,均全票通过,在议会全会通过机遇很大。此外,很重要的是,一个新单边工具——强迫劳动产品禁令,预计9月出台。我们一一简要分析:

(1)关于在欧中企十分关注的外国政府补贴立法。据INTA发布的新闻稿和欧洲议会官网,INTA的主要诉求包括:欧委会有权调查和处置外国政府补贴;并购或合资触发通知门槛——从欧委会提议的5亿欧元降低至4亿欧元;公共采购通知门槛从2.5亿欧元降为2亿欧元;对单一市场有影响的外国补贴额度从500万欧元降低至400万欧元。扩大法规适用范围;缩短调查时间;成员国和企业可向欧委会知会或咨询有关信息等等。

下一步:预计欧洲议会全会5月初就此投票,投票通过方案将成为欧洲议会与欧盟成员国谈判立场。

(2)关于IPI, 欧洲议会与欧盟成员国3月已经就IPI达成一致。欧方认为,这一新机制将支持欧盟公司打开第三国公共采购市场。此前欧盟中国商会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周·知>| 重磅!欧盟三大机构就“国际采购工具”》关注这一重要进展。本周重要后续是,4月25日,INTA全票通过IPI草案。

欧洲议会全会预计6月对IPI进行最终一轮投票。如果欧洲议会和成员国都通过,IPI将正式实施。

4月26日,在欧盟中国商会与欧中贸协共同举办的“中欧经贸关系”线上研讨会上,有听众向中国驻欧盟使团经商处彭刚公使提问关于IPI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以下是彭刚公使的回应:

“欧洲部分人士特别是欧洲议会某些议员曾多次抨击中国公共采购市场不够开放,极力想把欧盟IPI立法工具打造成针对中国的利器。我认为,这种观点和言论偏离了欧盟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原则立场,也严重扭曲了中国公共采购市场的实际情况。事实上,欧盟企业已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中国采购市场,并且凭着良好口碑和认可度,占有较为稳定的份额,采购金额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据我了解,很多政府部门甚至存在亲外资品牌、歧视本土产品的现象。为此,中国财政部还专门发文,要求不能在政府采购中阻碍本土品牌参与竞争。

中方愿与欧方深化公共采购合作。中欧双方于2005年建立了中欧政府采购对话机制,取得大量合作成果。中方希望继续与欧方加强协调,适时商签双边采购协议,为中欧企业更好参与彼此公共采购市场保驾护航。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尽快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GPA)。目前中国出价水平已与参加方大体相当,体现了中国加入GPA的诚意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但GPA是一个诸边协定,中国能否早日加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方的立场和预期。中国市场规模这么大,中国越早加入,各方就越早受益。因此,我们希望欧方能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地对中国进行要价,尽早就中国加入GPA达成互利共赢的谈判结果。

IPI还未正式实施,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有待时间检验。但只要中国能够尽早加入GPA或中欧能够达成双边采购协议,IPI就不会造成困扰。当然,这都离不开欧方的配合与支持。”

(3)关于欧盟新工具——强迫劳动产品禁令。这是冯德莱恩主席去年9月在发表“盟情咨文”提到的施政工具之一。本周消息显示,欧委会拟于今年9月中旬前提出新立法,以赶上冯德莱恩主席发布今年盟情咨文。据南华早报记者Finbarr Bermingham推文,本周欧委会官员在欧洲议会上透露,这一新立法将涉及欧盟内和进口商品,需建立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补充欧盟现有框架;新立法必须 “注意不要单独针对任何国家”,这意味着欧盟新法不太可能像美国那样,有针对性禁止来自新疆等地产品; 中小企业不太可能被排除在外,但负担必须是相称的。目前欧洲议会和欧委会官员讨论焦点之一是新法要与符合WTO规则。预计五月中旬欧委会将就此发起公共咨询。      

其次,本周中欧官方和咨询机构密集发布了一些重要数据(下有多组简讯),从经贸关系上看,中欧贸易和投资往来依旧充满韧性,比如荣鼎集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欧盟27国和英国投资增长三成,绿地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主要方式,荷兰、德国、法国等都是吸收中国投资的前几大目的地。中方数据则显示,今年中欧双边贸易继续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俄乌局势及制裁带来的负面效应正逐渐显现,欧洲通胀高位运行,能源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欧盟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受阻,法国第一季度经济意外停滞,德国、西班牙等国数据都低于预期,整体拖累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增长。

最后,有趣的是近期中国对欧交往与欧盟对亚太地区交往形成鲜明对照。近期中国高级外交官访问欧盟,中欧间科技、农业和教育等领域也往来密切;外交方面,4月22日,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刘晓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分别会见欧盟对外行动署副秘书长莫拉和亚太总司长维冈,就朝鲜半岛形势等交换意见。科技方面,中国科技部与欧盟委员会通过外交渠道以书面交换的形式签署了新一轮中欧联合科研资助协议。中欧地理标志方面,4月24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第二批清单产品的遴选公示等工作;教育方面,4月26日,2022中欧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会议在线召开。

欧洲密集对亚太展开外交攻势,比如冯德莱恩主席访问印度,欧盟和印度决定构建贸易与技术理事会(TTC),这是自欧盟与美国启动TTC后的第二个。此外,欧盟-印度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恢复,首轮谈判将于6月举行,聚焦投资保护协定和地理标志协定。冯德莱恩访印期间,暗示中俄“无上限”友谊关系将对国际秩序带来威胁,激发舆论反弹。外媒观察到,跟随美国政策,欧方对印度采取“拉拢”手段,希望其“远离”俄罗斯,共同与欧盟应对中国。同时,本周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亚洲,仅到访日本。日媒报道说,朔尔茨在联合记者会上表示,“这次访问发出了德国及欧盟进一步加强在印太地区参与度的政治信号。”       

简单来说,本周中欧各方动向显示,中方在中欧峰会后继续对欧释放善意与信号,各领域往来对话增速,欧方则仍更关注价值观层面对中国的“制度性竞争对手”的定位,并且在亚太地区倾注更多外交努力,在欧盟政策制定上,也加快单边经贸工具立法进展,欧盟内对中国作为意识形态“对手”的竞争并未放松,并似乎有加强趋势。尽管如此,数据并不说谎,中欧投资与贸易往来继续在疫情下显现强劲韧性,来自中欧官方和市场的有关数据与报告都说明这一切,值得警惕的是,俄乌局势及随后的大规模制裁对欧洲经济的负面效应正逐渐显现,或对未来中欧关系发展以及经贸关系发展带来压力。

第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乏力

欧盟统计局29日公布预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经季节性调整的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2%,欧盟GDP环比增长0.4%。上季度,欧元区GDP增长0.3%,欧盟增长0.5%。

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经季节因素调整后的欧元区GDP增长5.0%,欧盟GDP增长5.2%,上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4.7%,欧盟GDP同比增长4.9%。

葡萄牙(+2.6%)环比增幅最大,其次是奥地利(+2.5%)和拉脱维亚(+2.1%)。瑞典(-0.4%)和意大利(-0.2%)经济萎缩。所有国家同比增长数据都为正值。

此外,德国统计局29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增长0.2%,主要原因投资增长,德国经济产出比疫情前的水平仍低0.9%。

德国政府本周早些时候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的3.6%下调至2.2%,原因是乌克兰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冲突对通胀的更广泛影响。德国经济2023年增长率预计为2.5%。

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第一季度GDP意外停滞,低于市场预计0.3%增长。与此同时,西班牙经济增长放缓至0.3%,也低于增长0.5%的市场预期。

商务部:一季度中欧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2.2%

据人民网,2022年4月2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中欧双边贸易额205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该增长主要受三方面驱动,一是中欧产业融合持续加深。二是价格因素驱动较强。三是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红利持续释放。

统计局:中国是欧盟最主要原材料出口地

欧盟统计局网站4月25日消息:2021年,欧盟原材料贸易总额达到1780亿欧元。其中,进口1068亿欧元,出口713亿欧元,贸易逆差355亿欧元。2002年至2021年间,欧盟原材料贸易几乎增加了两倍,相当于年均增长5.6%。在此期间,出口(6.5%)比进口(5.0%)增长更快。

中国是欧盟原材料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占2021年欧盟盟外出口总额的16%,其次是英国(15%)、土耳其和美国(均为10%),这前四个出口伙伴约占欧盟盟外出口的一半。

欧盟宣布结束新冠“紧急模式”,但大流行尚未结束

据新华社,欧盟委员会27日说,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仍须保持警惕。各成员国应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并研发下一代疫苗。欧盟委员会当天在一份声明中援引该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话说,随着欧盟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从紧急模式转向更可持续的管理模式”,欧盟正在进入新冠大流行的新阶段。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提出一系列行动要求,以做好现阶段新冠大流行的管理工作,并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该委员会呼吁其成员国加强准备和应变能力,以便能够对疫情迅速做出反应。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宣布将采取行动,确保大流行期间的供应链韧性等。

德媒:现西班牙驻日大使将为下任欧盟驻华大使

德国媒体“平台”报道,西班牙外交官Jorge Toledo Albiñana将成为欧盟下任驻华大使。Toledo现任西班牙驻日本大使。他将接替今年秋天卸任的法国驻北京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欧盟对外行动署(EEAS)尚未向媒体确认这一变化。

智库观察

本周智库观察第一篇文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吴白乙撰写的《俄乌危机的若干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俄乌军事冲突已爆发两周有余。与此同时,双方已结束多轮外交谈判,但进展甚微。国际社会对此作出的反应远超对冷战结束以来历次国际和地区性危机的关注,毕竟它发生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传统核心地带,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方连带效应。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和发展走向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力求跳出对具体事态的评议,着重厘清危机生成背后的基本逻辑并初步归纳其主要启示。

本周智库观察第二篇文章是4月1日,欧洲议会研究机构发布文章《中俄关系:质的飞跃?》,作者是Ulrich Jochheim。文章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达到自俄罗斯联邦成立以来的顶点。目前,这种关系已经演变成一种非正式的联盟。


免责声明: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恐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原谅指正。以上内容外方言论,并不代表商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