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中国将取代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
编者按:本周中欧在气候政治和绿色发展领域发生几件大事:一是2月1日起,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全国碳市场将进入真正的配额现货交易阶段;二是中欧举行首次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启动双边关系新引擎;三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正处第四交易阶段,碳价再创新高;本周欧委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还就《欧盟气候法》开启第三轮磋商。本期欧盟中国商会《周·知》结合中欧气变领域这些大事,探讨中欧在全球气候治理、可持续发展和碳市场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对能源、商业等领域带来的广泛和长远影响。
欧盟碳市场是全球首个碳市场,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碳市场。但这一格局正在被中国撼动。
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分到碳排放配额,划定排放配额企业年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月1日起,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就碳市场主要机制要素及其监管进行规定,包括配额管理、碳排放交易、监测报告核查、履约、抵消额度、监督和问责等。
媒体指出,这意味着,自2017年底启动以来,经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后,全国碳市场将进入真正的配额现货交易阶段。除发电行业之外,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等行业前期也已准备很长时间,有望尽快纳入。
近日投运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五站五线”新能源汇集工程,该工程将把风电资源送往北京等地,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图自新华社
欧盟这边,今年1月,其排放交易市场(EU ETS)进入第四阶段,排放配额总量需每年递减2.2%,而此前递减率为1.74%。由于减排力度逐渐“加码”,欧盟碳价今年不断上涨,《金融时报》2月4日报道,欧盟碳价本周上涨13%,高达38欧元/吨,创历史新高。此外,本周欧盟各大机构也开启“第三轮”激辩欧洲历史上的首部“气候法”,力促2030减排55%和2050年“零排放”目标早日变成带法律约束力的正式条文。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实现低成本碳减排最有力的市场化手段。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包括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韩国等21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运行,涉及电力、工业、民航、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交易产品主要包括碳配额和自愿核证减排量。
欧盟排放交易市场最早于2005年1月开始运行,是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基石之一,现覆盖欧洲30个国家,包括欧盟27国、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2019年,欧盟排放交易覆盖排放密集型行业一万多个设施,约占欧洲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5%。欧盟碳市场配额达18.55亿吨,为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左右。
英国脱欧后则从今年起运行本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为确保所覆盖控排企业的连续性,英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至少在运营最初几年沿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若干设计要素。但两者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包括更严格总量控制水平和过渡性价格下限机制。另外,瑞士碳市场和欧盟碳市场已经连接,瑞士还修订了《二氧化碳条例》,于2021年1月1日生效,与欧盟碳市场第四阶段相关机制安排保持一致。
位于波兰的一家炼焦厂。| 图自路透社
欧洲碳市场发展历经曲折,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经历。中欧都是碳市场积极探索者,欧洲碳市场的坎坷与发展能为中国碳市场及中欧合作提供诸多有益借鉴和参考。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按“限额和交易”原则运作。该体系覆盖的厂房设施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设置上限。该上限随时间推移降低,排放总量因此得以降低。在该上限内, 企业购买或获得排放配额,可按需在企业间交易排放配额,同时也可从购买国际减排额度。每年年终,企业必须缴纳足够配额涵盖所有排放,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如果一家企业排放量减少,可以储存起来,也可以向另一家缺乏配额的企业出售。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被分为四阶段,以下是各阶段主要内容。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刚开始采取分权式管理,各成员国自行设定排放量配额上限,结果导致配额过剩。现货欧盟排放配额(EUA)价格在2007年几乎降至零;第二阶段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时间相合,欧盟降低排放配额上限,增加对违规企业处罚额至每公吨100欧元;2012年1月1日起,航空业被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来往非欧盟国家航班排放配额未被纳入)。但2008年金融危机减排量比预期多,造成排放配额和信用额过剩,在整个第二阶段压低碳价格。
第三阶段采用单一的、欧盟范围内排放配额上限,代替以前的各国家配额上限,拍卖代替免费分配,成为配额分配默认做法。第三阶段也涵盖更多行业和温室气体。EUA期货价格从2018年开始上扬,达 20-25欧元。
从2021年起,欧盟排放交易进入第四阶段,配额总量每年线性减量因子从1.74%上升至2.2%。欧盟还将更新行业基准值和生产因子,以此提高免费分配针对性。另一重要举措是,市场稳定储备(MSR)将进行改良并得到加强,在2019至2023年间,MSR 能从市场中撤回配额的比率由12%加倍至24%,使市场在下一交易期开始前重回配额稀缺状态。此外,欧盟将在2021年6月前审查所有气候相关的政策工具,包括扩大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尝试将建筑物排放、海运业排放纳入体系。
中国也在稳步推进碳市场发展:2011年以来,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地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覆盖企业共计3443家,涉及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2014年至2020年,8大试点城市共计完成2.18亿吨二氧化碳交易,实现51.61亿元交易总额。
媒体报道,中国全国碳市场有望于今年年中正式启动。继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率先履约,“十四五”期间钢铁、化工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有望全部纳入,届时配额发放约可达到50亿吨,将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专家测算,“十四五”期间,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增加3至4倍。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福建省三明市三钢集团中板厂生产车间。| 图自川观新闻网
中欧碳排放交易合作已有多年积累:从2014到2017年,欧盟与中国7个碳试点城市分享欧盟碳交易经验;2016年,双方达成第二个碳交易合作项目,即“中欧碳市场对话与合作项目(2017-2020年)”;2018年中欧峰会上,双方签署加强碳排放交易合作谅解备忘录;2019年10月,中国和欧盟与阿根廷、加拿大、智利、印度、肯尼亚和摩洛哥等国的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了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
从欧盟经验看,低碳发展将成为碳市场发展动力,目前来看,中国碳价偏低,但有望长期上涨。
来源: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
配额稀缺、碳价上涨时,对一些企业而言意味更高成本,但对另一些企业而言则是更大的收益,成为碳市场激励机制所在。比如特斯拉在2020年靠碳排放配额交易获得共计15.8亿美元收入;而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因则未达到欧盟2020年乘用车队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或将面临逾1亿欧元(约合7.8亿人民币)巨额罚款。
此外,从欧盟经验看,碳市场初期以现货产品为主,之后向碳期货产品发展,中国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未来也大有空间。专家指出,碳期货可长期持续给予投资者稳定价格预期,标准化期货产品也可降低法律风险,及时发送市场信号,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中国形成独立自主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争取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欧分别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和第三大国(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和数字化一道成为中欧这两大力量在新历史时期开展合作的两大关键领域。在去年中德欧领导人会晤上,中欧决定打造绿色合作伙伴和数字合作伙伴关系。而本周,各方期待已久的中欧首次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顺利召开。
当前,国际减排也进入新阶段:据 “全球碳项目”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左右,是有史以来最大绝对排放量降幅。与此同时,全球减排积极性不断提升:去年,包括中国在内多个国家明确“碳中和”目标、提升原有减排力度。今年1月,美国拜登政府上任首日重返《巴黎协定》。这些都为全球气候进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动力。
可预见的是,随中国碳市场发展,中欧在气变领域的携手共行将释放巨大潜力,给商业、能源、金融等各领域带来机遇和挑战。